□ 通讯员 洛 轩
5月16日,“链接未来,惠聚空天”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暨惠山高新区功能区投资环境推介会走进西安,江南水乡向西安科研院所、企业、创业者发出共同逐梦星辰大海的邀请。会上,惠山高新区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达138.5亿元的一批重点项目签约,银行授信600亿元。
从2021年锚定空天产业新赛道,短短3年时间,一系列双创平台、产业项目、头部企业先后落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这里乘势而起,惠山高新区的产业格局日益清晰,长三角航空航天产业协同创新枢纽正在加速形成。
提质升级,
吹响空天产业集结号
一根笔直的金属长管放进“多维度自由弯曲设备”后,就能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参数,从另一头缓缓“吐”出,变成造型复杂的航空管路零件,自动化加工过程一气呵成;即将出炉的碳/碳复合材料,能承受3000多摄氏度高温,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航天器热防护等领域……在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内的不同车间,创新气息扑面而来。
惠山高新区功能区汇聚了4000余家工业企业,这是其厚实的制造业“家底”,也是其提质升级的“底气”。在2021年制定的惠山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中,航空航天被纳入“3+n”现代产业体系。惠山高新区获批成立不久,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即授牌成立——这是无锡市唯一的市级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新的动能强势集结。仅3年时间,3.3平方公里的园区“逐梦空天”蓝图逐步清晰:截至目前,惠山高新区已有碳基复合材料、玛格努斯航空工业、卫星通信商业等9个空天产业项目落户,航空发动机、卫星整星总装等多个产业项目签订合作意向协议,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北航蓝天科创中心、航天宏图华东卫星遥感研发应用中心等六大创新创业平台入驻,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主导的创新创业平台3个。
集智攻关,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航空航天产业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3年间,惠山高新区集智攻关,已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得益于惠山高新区引进院士项目,主动链接大院大所的积极举措。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的展厅里,执行院长孔祥浩指着一台电动机工程样机说:“这是发展低空经济、研发绿色航空器的新成果。”这种新型电机特点是高能效、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低噪声、轻量化,与当前热门的中大型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动力需求完美匹配。全球航空产业正在大力研发的电动飞机/直升机、油电混动飞行器等,更是需要新型电动机的全力“加持”。
攻关突破的新技术、新设备,在南航无锡研究院这个平台载体不断孵化而出,靠的正是产学研融合与转化。这所校地研究院,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市惠山区政府、惠山区洛社镇政府三方共建,自2017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建成四大研发中心和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孵化7家产业化公司,与30余家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为其提供技术研发服务。由高校科研团队为企业“问诊”,集智攻关,解决生产和发展中的实际难题。惠山高新区创新“产学院厂政融”合作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互联网大厂、政府、投融资机构为一体的创新复合体,将前沿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实现商业化应用。
有机“互链”,
为构筑产业高地提供动能
在无锡博智复合材料有限公司1万多平方米车间里,一台台巨大的数控车床实现自动化生产,吊运出银灰色“大埚”。这口直径1.1米的“大埚”,满足了光伏行业生产大尺寸硅晶片的需求,又可替代高纯度石墨部件,使用寿命增加一倍以上。该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周磊介绍:“碳/碳复合材料应用非常广泛,每一项新应用意味着将开拓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这家企业是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的产业化项目公司,也是惠山高新区重点引进的院士项目之一,专注于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蓝箭航天项目在落地惠山前曾特意做了调研,发现在方圆50公里范围内,原材料和零部件配套企业都可以找到,借助发达的公路水路物流,可以保证企业高效运营和平稳生产。
惠山高新区主动在50公里范围内为新创企业联系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配套,以保证企业高效运营和生产;利用镇上的国家级物流枢纽,为企业提供通达国内外市场的铁水路联运物流服务,大幅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推动落地项目与本地企业有机“互链”,向空天产业靠拢,实现强链补链集群发展。
惠山高新区已立下目标:“十四五”期间,将以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等为依托,全力打造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集聚航空航天企业总数50家,成为长三角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重要构成和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标杆。